调研发现,许多单位反映钢结构住宅在技术、质量等方面与钢混结构、PC结构相比没有明显差距,而且在施工效率、得房率、室内格局调整等方面更具优势,从全生命周期来看,低碳绿色优势更加明显,前景理应很广阔。但到目前为止,钢结构住宅推广应用仍然较为缓慢,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原因。
(一)缺乏综合成本优势,特色优势发挥不够
有的企业反映,钢结构住宅综合成本与钢混结构住宅、PC结构住宅成本已经非常接近。但多数企业反映,通常情况下,钢结构住宅单位造价比PC结构高出100元/平方米~400元/平方米,比钢混结构高出400元/平方米~800元/平方米,单位造价高出10%~25%。
尽管钢结构在提升施工效率、降低人工费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但其综合成本仍未能达到市场竞争力的水平,这极大地削弱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采用意愿,成为阻碍钢结构住宅广泛推广的首要难题。
若不解决钢结构住宅综合成本偏高的问题,其大规模市场化应用将面临严峻挑战。在老城改造、城中村升级等土地资源紧张、施工空间有限、项目周期紧迫且房价高昂的情境中,钢结构住宅具备显著的发展潜力与优势,但因推广力度不足,其应用尚不普遍。
(二)上下游协同性不强,缺乏产业链龙头企业
钢结构构件和钢结构住宅产业设计、施工等环节,乃至其上游的钢材产品生产,各自由不同单位完成,缺乏一个整合性的平台及有效的内在联系机制。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沟通不畅,整体运行效率低下,并伴随着成本的提升。即便是产业链中的大型上下游企业之间,也缺乏必要的、能够迅速响应并解决问题的联系与协调机制。
钢结构住宅产业,以其鲜明的现代工业特征,展现出产业链长、涉及领域广、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高的特点。然而,受制于体制机制、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,该领域内尚未孕育出能够横跨全产业链、引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龙头企业或集团。
(三)钢铁材料标准与住宅设计用钢标准衔接不紧密,构件通用化程度不高
钢铁材料的标准制定通常由钢铁行业的相关部门负责牵头研究起草,而住宅设计规范则是由住建行业的对应部门主导制定。由于两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,导致材料标准与设计规范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,从而引发一些问题。一方面,尽管住宅领域对某些钢铁材料存在实际需求,但由于这些材料品种繁多、规格各异且需求量相对较小,钢铁企业因成本考虑而不愿组织工业化生产;另一方面,当钢铁企业推出新型优质钢材品种时,住建领域却未能及时采纳并引入相应的产品标准,这限制了更先进钢材品种在住宅建设中的推广应用。
构件的通用化是实现钢结构住宅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的基石。然而,当前钢结构住宅的结构技术体系和通用构件标准化体系繁多,大型钢结构企业基本上都自成体系,拥有各自独特、互不兼容的结构技术体系。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构件、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进程,导致通用化程度低下,进而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规模化发展。
(四)教育培训体系不适应钢结构产业发展需要,专业人才不足
据调研了解,钢结构推广应用面临的一大障碍在于钢结构设计师的匮乏。目前,国内结构工程师群体以从事钢混结构设计为主,尽管PC结构作为新兴领域也面临人才短缺,但相较于钢结构,从钢混结构转向PC结构的研究与学习显得更为直接和容易。
此外,在高校教育方面,教授们的研究重点也多集中在钢混结构上,对钢结构的研究相对不足。这一现象在本科教育层面尤为明显,开设钢结构专业的大学不多,即便有,其相关课程在本科阶段也较少安排。同时,社会上针对钢结构加工、制作、施工等领域的专业化培训也相对欠缺,缺乏针对从业人员的系统上岗技能培训,进一步加剧了钢结构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。
(五)典型示范效应不明显,房地产开发商及消费者认可度不高
受政策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引导,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中,积极实施了钢结构住宅项目,并取得了积极效果。尽管有所进展,但缺乏具有标杆意义的“过硬”钢结构住宅示范项目,导致示范效应多停留于形式层面,缺乏深入人心、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实质性宣传。
钢结构住宅因其综合成本较高等因素,并未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首选。加之消费者对钢结构住宅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,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这类住宅在隔音、保温、防水等方面存在潜在问题,这种认知进一步削弱了开发商采用钢结构住宅的意愿。
(六)钢结构住宅产业统筹谋划不足,政策支持不够具体
当前,钢结构住宅产业正处于一个亟待突破的关键阶段,其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统筹谋划的缺失和政策支持的相对笼统。尽管国家层面已多次释放出积极信号,明确了对钢结构住宅产业的支持态度,并将其视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,但具体到实施层面,仍存在诸多待完善的空间。
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相关文件,但整体而言政策性文件在落地时与发展目标有较大距离,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,全面推进钢结构建筑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。需通过政策为企业营造有力条件,做好材料升级、结构升级、业态升级、数字化升级的工作,引导建筑行业向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